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刘琼艳 曾俊伟 盛夏时节,虾稻共作田里,小龙虾进入“休眠期”,而罗氏沼虾正在环沟里欢快生长。 以虾稻共作闻名全国的潜江市,正在探索这种新模式——虾稻共作环沟套养罗氏沼虾增效模式。 一田多收,一水两虾。小龙虾和罗氏沼虾无缝衔接,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,提高了综合种养效益。 一水两虾 巧用百来天高温期套养 8月20日,晨光熹微,在潜江市白鹭湖管理区冉集办事处4组,养殖户张方武将一笼笼活蹦乱跳的罗氏沼虾捕捞上岸。 这是7月2日投入的虾苗,同批共有1.5万尾。 白鹭湖管理区农办副主任王锐、高级农艺师王关林现场称重:短短一个半月,单尾罗氏沼虾平均重量已达25克。等到9月中下旬销售时,预计达到75克左右。 为什么会想到一水养两虾呢? 王锐介绍,他们经考察了解到,水稻种植前后,小龙虾逐步进入“休眠期”,虾稻田环沟基本处于闲置状态,而当环沟水温升至20℃以上时,正适合罗氏沼虾生长。国庆节前后,赶在气温降至15℃以下前完成捕捞销售,巧妙利用百来天的高温期套养罗氏沼虾。 “更重要的是,罗氏沼虾与小龙虾养殖技术非常相近,混养不仅可以高效利用时间空间,而且可以带来显著的增产增效成果。”王锐说。 去年6月,张方武抱着试一试的态度,在自家31亩虾稻田3亩环沟内投下1万尾罗氏沼虾苗,没想到当年纯利润达到1.2万元。 在他的带动下,同村两名养殖户也成果斐然:环沟净水面每亩产量92.4斤,每斤销售价格40元,纯收入超3000元,虾稻共作总面积每亩增收300元以上。 “当然,问题也存在。”张方武说,“去年的投苗成活率仅30%左右。相比小龙虾,罗氏沼虾对水质、环境要求更高一些,特别是水体溶氧要求5毫克/升以上。” 今年,张方武重新出发。在王锐、王关林的指导下,投苗前,他对环沟进行换水改底、种植水草、加深水位等;运输时,选择专业车辆带水有氧运输虾苗至田边地头;投苗后,要求环沟持水深度80—100厘米,并通过加排水、增氧机等方式创造缓流水24小时以上,确保水体溶氧达到5毫克/升以上。最终,投苗成活率顺利提升至98%以上。 组队攻关 破译养大虾的“密码” 今年,白鹭湖管理区在“虾稻共作环沟套养罗氏沼虾增效模式”基础上设计了稻虾环沟专养、混养和池塘专养、混养两类四种模式,挑选22户稻虾种养户,示范总面积超1000余亩。 8月21日,在新湖办事处罗氏沼虾示范养殖基地,养殖户李思军正从示范专养塘中取样测量。“5月27日投苗,今天打样10尾称重,平均重量达到30克/尾,最大的42.5克/尾。” “总体来看,两类模式既有相似之处,也有不同的一面。池塘专养、混养,投入更大、入门难;稻虾环沟套养、混养技术简单易操作。”王关林说,从社会层面看,环沟混养模式不仅保障优质稻米生产,也丰富了农产品种类,增加了农业综合效益,更值得推广。 为此,该管理区倾力组建专业技术团队,开展技术攻关,着重攻克投苗成活率、养殖密度、饵料选择、中药预防病害等一系列相关技术难题。 生态环境非常重要。“与小龙虾一样,水草为罗氏沼虾提供了躲避敌害、休息、脱壳等一系列活动的重要场所,每一株水草都像一把保护伞,保护着罗氏沼虾的生命安全。”王关林说,通过试验,我们发现环沟水草比例约占净水面三分之一最为适宜。 “荤素搭配也很关键。”王关林介绍,除了常规技术措施外,养殖前期一个半月左右,可以投喂黄豆浆、玉米粉等“素食”。但后期,则必须适当添加小龙虾糜、鱼糜、螺蛳肉等“荤菜”——这就是养大虾的秘密。 生态养殖 万亩推广潜力巨大 随着效益凸显,越来越多的养殖户自发参与到套养罗氏沼虾中。 “去年他们试养的效益还不错,所以今年尝试跟着在环沟内混养罗氏沼虾,田埂上也种上黄豆,初步实现绿色生态种养。”肖桥办事处稻虾种养户徐华彩说。 王关林说,通过此模式试验、示范,每亩虾稻共作田可直接增收300元—600元,是虾稻共作模式很好的补充,而且该模式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气候适配,推广应用潜力较大,有望成为当地农业发展新引擎。 目前,白鹭湖管理区正不遗余力进行探索—— 2025年力争推广此模式面积1万亩以上,同步推进罗氏沼虾育苗技术,计划标粗育苗200万尾以上,着力解决推广该模式种苗供应这一技术“瓶颈”。 在产品销售环节,依托现有的小龙虾交易体系,充分利用成熟的渠道和市场资源,完成市场化运作;通过餐饮实体、工厂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渠道打通终端消费市场,逐步形成产供销多元化以及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格局。
|